2022年11月19日,“建立我国标准地球参考模型”研讨会成功举办。
金沙国际网址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金沙国际网址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将于2022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办“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2学术交流会议”。会议拟设以下11个专题:(1) 新特提斯洋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2)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3) 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4)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5) 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探索;(6)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及相关的链生灾害的监测与风险评估;(7) 数值地震预测方法的实现途径研究;(8) 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多途径观测异常特征及其对地
2021年8月6日-7日,由金沙国际网址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科技期刊Earthquake Science (EQS) 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的“地震监测与资料分析新技术和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为交流地震监测与资料分析新技术,探讨相关发展战略,拟定于8月初召开“地震监测与资料分析新技术和发展战略”研讨会。
“金沙国际网址地壳深部探测专委会换届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是隶属于金沙国际网址的一个下设分会,是由我国从事地震地下流体观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金沙国际网址的组成部分,接受金沙国际网址的领导,遵守金沙国际网址章程,并在金沙国际网址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学术工作。本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团结广大地震地下流体科技工作者,大力开
2017年8月29日,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省地震学会、省气象学会、省天文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碰撞与融合---从气象、地震、天文、海洋视角看气候变化》学术沙龙在哈尔滨成功举办。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齐哈尔气象局等各领域共1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此次学术沙龙中,各领域专家自由发言提出学科研究观点,热烈辩论积极求证,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地震灾害与气候变化,通过跨界科学智慧的碰撞,探索地学学科联系与融合途径。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精神,7月13日,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刘文义研究员作了题为《实施“轻足迹”战略,深化地震科技改革》的专题报告。局机关、事业单位6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监测预报处处长薛振岳主持。刘文义研究员结合地震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业务体制改革等工作实际,提出实施“轻足迹”管理战略,对科技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告介绍了“轻足迹”管理的概念、核心、特征及模式等内容。就全光纤多参量地震观测设备、宽频带应变仪与应变地震学、旋转地震仪与旋转地震学、会思考的仪器的四类研发的新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性能、应
5月24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刘耀炜研究员到山西省地震局作了题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局长郭星全、副局长郭跃宏、局机关有关部门及局属事业有关单位54人参加了报告会。各市地震局、各专业地震台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省地震学会秘书长薛振岳主持。刘耀炜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的现状及流体学科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的作用。系统总结了地震流体动力学国内发展趋势和地下流体观测和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和断裂带高精度氢观测的新技术应用。报告展望了地震监测预报技术20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今后要加强观测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报科
2017年5月12日是全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当日上午四川省地震学会的领导和会员一行三十余人来到街头,参加四川省地震局联合多家省级机关单位和社区组织的主题为“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的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布置了大型主题背景板、防震减灾知识展板,播放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片,展示了音频生命探测仪、破拆装备和救援车辆等数十件应急救援装置和设备,地震搜救犬还在活动现场与市民进行了趣味互动。 活动期间,向市民免费发放了约2万份科普宣传拉页和读本,包括《室内避震九要九不要》《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地震发生前我们应当知晓的事》等,这些科普资料由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
机构名称 | 主任委员 |
地震学专业委员会 | 宋晓东 |
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 何宏林 |
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 刘杰 |
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 | 李山有 |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 吴忠良 |
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 | 王夫运 |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 | 周云耀 |
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 | 周永胜 |
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 | 王 健 |
地震科技信息专业委员会 | 周静 |
地震灾害风险及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 温增平 |
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 高小其 |
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 | 蔡晓光 |
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 王兰炜 |
国际交流委员会 | 丁志峰 |
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 房立华 |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 高孟潭 |
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 | 张景发 |
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 刘爱文 |
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 | 刘 静 |
地方工作委员会 | 吴健 |
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 | 聂高众 |
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陈国兴 |
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 | 谢富仁 |
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 谭平 |
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杜修力 |
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 | 吕西林 |
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 | 董国海 |
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 单新建 |
地球科学竞赛工作委员会 | 张进江 |
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 | 许冲 |